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活泉之家:在心理健康實踐中創造社群
產品編號:7
FOUNTAIN HOUSE: Creating Community in Mental Health Practice
作者:Alan Doyle, Julius Lanoil, and Kenneth J. Dudek
譯者:葉湧恩、胡慶儒、李小薰、吳希君、余尚彥、林彥良、林祥宇、洪山力、袁朝樑、楊秉儒、劉俊緯 校譯:郝天行 審閱:楊志賢
出版社: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巨流圖書
出版日期:2024-12
ISBN:9789578819481
內容簡介
「我相信這本書對任何國家在心理健康議題上感興趣的人,都會很有幫助。」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及公共衛生博士 EZRA S. SUSSER
「期望這本書可以成為台灣會所在地化歷程中,促進對話的觸媒。」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王增勇
「是什麼樣精巧的設計,能夠讓會所屹立不衰,成為精神復健中的經典呢?一直到讀了這本書,才豁然開朗。」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醫師 徐淑婷
「願這本書的精神在我們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共同為台灣的精神健康體系改革與社會實踐努力。」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 張朝翔
本書由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與真福之家團隊耗費近8年時間翻譯,介紹於1950年代起源於美國紐約的活泉之家(Fountain House)及1994年成立的國際會所發展中心(ICCD,現稱CI)其發展會所模式(Clubhouse Model)的背景與歷程。同時探討美國紐約活泉之家如何以去機構化和社會實踐的方式,鼓勵會員自主參與,並提供持續的心理社會支持,促進其社會適應與復元。期許能藉由本書的出版來推廣會所模式及提供有需要的團體在實踐上的參考,為現階段台灣精神社區服務注入更多的養分,並因著會所模式的實踐能協助、陪伴精神障礙者「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社會上,並且不孤單」。
關於作者
Alan Doyle是活泉之家(Fountain House Institute)的主任(director)。他曾擔任長島地區學校系統的職業教育助理主任,並曾為麻薩諸塞州教育專員的聯邦聯絡人。他畢業於紐約復旦大學(Fordham University)和哈佛教育學院。
Julius Lanoil是活泉之家的心理治療師和健康顧問,並擁有醫療復健主任的認證。他曾任活泉之家助理主任,並擔任過紐澤西州醫藥與牙科大學精神醫學系的助理教授以及精神復健主任。在此期間,他創建了「會所」(The Club),這是活泉之家模式的複製項目,以及「SERV」,一個全紐澤西州的居住計畫。他也是精神復健協會(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Association)的共同創辦人,並擔任該協會期刊的首任共同編輯。
Kenneth J. Dudek曾任紐約活泉之家的主席兼執行主任。他從社工做到麻薩諸塞州社區支持主任,在社區心理健康領域擁有三十年的工作經驗。他最近的治療創新工作包括支持性教育、健康和社區精神醫療的計畫。他在波士頓大學獲得了社會工作碩士學位(MSW)。
關於翻譯團隊
譯者:葉湧恩、胡慶儒、李小薰、吳希君、余尚彥、林彥良、林祥宇、洪山力、袁朝樑、楊秉儒、劉俊緯
執行編輯:呂又慧、陳秋慧、梁瓊宜、楊秉儒、廖福源、劉俊緯
因著對會所模式的熱情及工作日並肩參與建立的關係基礎,由伊甸基金會真福之家志工葉湧恩先生(現職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與數名活泉之家、真福之家的會員及職員共同翻譯與出版此書。起初為內部共學所需,每週固定聚會並討論如何將艱澀的原文翻譯為大家都可以易懂的文字。後來發現此書的內容太珍貴不能只有自己人知道,於是走上出版此書的不歸路。
校譯:郝天行
臺灣失序者聯盟的共同發起人,目前為臺灣失序者聯盟秘書,致力於心理社會障礙者權益倡議,並摸索同儕支持自助的可能性。在社群工作過程中與翻譯團隊認識,受邀擔任此書校譯工作,希望將會所的歷史與精神介紹給臺灣朋友認識。
審閱:楊志賢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精神科主任,專注於公共心理衛生和精神健康,長期致力並促成精神醫療與社區網絡間的合作;並在SARS及COVID-19疫情期間,致力於強化醫療應變措施與醫護心理支持,強調在危機中保持穩定與透明的溝通,並呼籲大眾提升自我健康管理,以共同面對疫情挑戰。同時擔任伊甸基金會真福之家顧問委員會之成員,義不容辭且不遺餘力地肩負審閱本書之重責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