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遇驚喜一里斯本印象IV

在不同文化和生活裡,我們常會遇見類似的元素或事物,旅行之美,常常就在這些和我們原來的生活中的相同以及不同所展現的驚喜裡。

在里斯本大街上漫遊,路上各色的人種,形成一種多元和美好,陽光亮燦燦的午後,是人們自午睡小憩醒來的時光,有點慵懶,也有點精神飽滿。走著走著,迎面而來一個婆婆推著攤車,賣的是什麼呀? 小小的攤車上,擺著一個類似小型的烤爐,聞得出有碳烤的香味,一顆顆已炭烤完成,烤出的是什麼呀? 感覺似乎熟悉卻又陌生,咖啡色的小果子,外皮已被烤到爆開了,聞著有點似烤蕃薯的香味,那結合著炭烤香和澱粉烤熟糖化的香味。感覺像是栗子,但又和我們熟悉的栗子不同,那果皮已被烤到爆開了,上面還有著木炭燒化後的白灰呢,和熟悉的栗子大不同!禁不住的好奇,猜想是烤栗子吧。向婆婆詢價,語言不通的婆婆用手指語言「告訴」我二歐元一份,當時滙率一歐元折合台幣45元。買了一份,婆婆用和台灣鄉村舊時小攤販一樣的做法,用舊報紙折出一個小紙錐,嗯,其實算是大紙錐,裝了一份給我。撥開一顆吃了一下,哇!好好吃!真的是我猜想的栗子,Bingo!不同的是在台灣吃的糖炒栗子通常仍是完整的一顆栗子,我們得用牙齒咬開,近年則還會附贈一個小壓切刀可以切開栗子。而這個木炭烤的香噴噴的栗子,殼已經被烤到爆裂開了,直接剝一下就可以,吃起來更是方便!可能是木炭的溫度較高,再加上在外殼沾了些許炭灰,吃起來是自然的甜味中帶點鹹味,比起台灣的糖炒栗子另有一番風味,像是台灣栗子和蘋婆的綜合體,好吃好吃!萬萬沒想到, 我在里斯本吃到的第一個當地點心,是和台灣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栗子呀!婆婆身上的金項鍊,也和家鄉的阿媽的風格很像呢!穩穩的坐在街上的長石凳上,藍天白雲的里斯本天空下,享受我的爆烤栗子, 真是愜意的午後。

婆婆的後側是一家兌換錢幣的小舖子,這種匯兌換錢的小店在歐洲的觀光城市裡非常的普遍,店裡用小招牌寫著不同語言的兌換錢幣的示意,對我們來講可能exchange 和 両替就可以讓我們理解,雖然両替是日文。這種滙兌的商店是合法有執照的,應該可以算是小型錢莊吧!它們提供的匯率往往比銀行的好一些,不同家的匯率可能有些許差異,身為一個旅遊者或觀光客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去找出最有利的匯率店家來換錢當然是最划算的啦!但是, 時間成本當然也要估算進去。


1.jpg圖1: 賣烤爆栗子的婆婆,和其背後的両替商家。里斯本的栗子,真的比臺灣稍大些。莊淑姿攝。

走過路上的商家,一家古董玩具的的櫥窗吸引了我的目光,讓我無法離去的駐足觀看,櫥窗裡有著古老的娃娃,有完整的又不完整的,有穿著衣服也有光溜溜的,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這些娃娃都看得出歲月的痕跡。這樣的古董玩具店在歐洲還蠻常見的,我很喜歡,但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有點驚悚!別看這些娃娃雖然非時尚流行之類,但是價格可不便宜呢!歲月的痕跡反而是他們最高的價值性。對玩具、歷史性物品的不同觀點也顯示出文化價值觀的不同!


2.jpg圖2:我覺得酷酷的古董玩具店櫥窗。莊淑姿攝。

里斯本是一個發展在有高高低低山坡上的城市,就像首爾和舊金山一樣,也有如巴黎的蒙馬特,在這個城市裡偶爾要爬坡的。在這裡很有名的交通工具之一是傳統的輕軌電纜車,為了維持城市的傳統風味,也為了保持觀光的吸引力,里斯本有些地段的電纜車還保持著當年的外觀以及內裝,外觀是上白下黃,佐以紅和咖啡色的窗框和邊條,色調活潑卻不失莊重,內部則是純核桃木的窗和長凳,有古典的溫暖感受。搭這電車給人異國和懷舊情懷,我特別前往搭了這個山坡上的電車拍下美美的電纜車照,開電纜車的爺爺給了我一個會心微笑,相信他身為這個觀光電纜車的司機是非常驕傲也開心的一個工作。


3.jpg3:山坡上的里斯本復古輕軌電纜車。莊淑姿攝。


4.jpg4:色調活潑造型優雅內裝古典的輕軌電纜車。莊淑姿攝。


搭著電車到了山坡上繼續往山上走去,電纜車的軌道經過一座聖母院,我走上時電纜車往前開經過聖母院,聖母院前一位穿著黑色風衣戴著墨鏡的美麗高䠷女子剛好帥氣灑脫地走過,眼前這美好一幕被我截取了,這一瞬間形成了一幅美麗的海報般的美好畫面。色彩鮮明的古典電纜車,美麗的黑色風衣墨鏡女子,襯著其後的聖母院;對稱的聖母院,雙側的鐘樓,鐘樓上兩座已現銅綠的古鐘,美麗的玫瑰窗。這一幕旅遊中的風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灑脫,也如此的渾然天成。一位不曾謀面的女子,這一位我一生中可能將只見過一次的女子,卻成為我在里斯本的印象中美好且如電影情節般的將永存我心裡、我腦海裡的一幅美麗的里斯本印象。

喔!當然, 爆烤栗子婆婆也是我旅途中自然美麗的模特兒,這段形容也適用於婆婆。


5.jpg5:最美麗的里斯本印象。莊淑姿攝。

漫步走向里斯本的最高點聖喬治城堡,走在城堡的石頭路上,城堡堡壘已經化身為高級餐廳,堡壘前方有一對石獅子,石獅子的造型跟我們傳統在東方所見雖不同,在東方的廟宇或是宮殿前有一對石獅子也常常是必備的元素。文化當中的相同與相異真的是處處可見,也令人覺得驚喜有趣。台灣的石獅子通常是一對,要有公有母,但這兒的石獅子,是一對還是兩隻? 就有待我下回再去考證了。


6.jpg6:城堡上大門前的石獅子。莊淑姿攝。


7.jpg7:古堡新用的高級餐廳。莊淑姿攝。

如果你有機會住進歐洲的古老飯店,可能會在房裡的浴室看到一個造型很像馬桶但卻不是馬桶的衛浴用品。 我在里斯本的住宿,因為經濟的考量,住的是小型旅館,旅館招牌直接翻譯就是「中央車站民宿」,我的房間沒有全套衛浴設備,只有半套,要上廁所和洗澡都得到共用浴室。這半套衛浴包含一個常見的可洗臉用的洗手台,再加一個長得很像馬桶但不是馬桶的東東;它比馬桶低一點、寬一點,請仔細看在它的「吃水口」的地方還有一個濾網,但是沒有坐墊也沒有馬桶蓋,因而讓我判斷它不是馬桶。第一眼看到它,狐疑的我認真的左觀右察上思下想,猜測可能是現代免治馬桶在歐洲的古老前身,也就是洗下半身的器具。幾天之後的一個早晨碰到了正在打掃的旅館媽媽,也就是老闆娘,我特意再比手劃腳地問旅館媽媽這是什麼,可愛的旅館媽媽用動作告訴我,高一點的洗臉盆是洗臉的,低一點的是洗屁屁專用的。我回台灣之後查了一下它叫作bidet,翻譯為坐浴盆,是法國人的發明,在歐洲許多國家以及中南美洲都非常普遍。說到底自來水成為室內配線設備是19世紀之後才逐漸成型,在沒有自來水之前平凡百姓其實不容易天天洗澡,尤其在歐洲入冬之後洗澡更是一個艱鉅的任務,所以在過去裡為了衛生和方便就發明了這個洗半套澡的很實用的bidet。有當導遊的朋友,開玩笑告訴我,曾經有不明白bidet用途的客人,一不小心在這裡上廁所了,…請大家仔細看看構造,你應該就會明白用bidet上廁所有一部分是勉強可以容忍的,但是有些情況可能就是一種慘劇了!這就請大家自行發揮您的想像了。


8.jpg8:我住的中央車站民宿的bidet。莊淑姿攝。


9.jpg圖9:慈祥可愛的旅館媽媽。莊淑姿攝。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文化中,我們以為相同之間往往有著相異,在不同的文化裡,卻在相異中卻可能隱藏著我們意想不到的相同之處!旅行令人人驚喜之處,就藏在這許多的不期而遇裡!

START
安全邊界


撰文者:國立高雄大學 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副教授 莊淑姿 

更多『心靈不雞湯』專欄

安全邊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