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史】台灣八景鵝鑾鼻紀念碑-見證史上最瘋狂的投(灌)票活動
鵝鑾鼻燈塔是台灣本島最南端的燈塔,也是國人旅遊和國外觀光客必訪的熱門景點之一。如同到安平古堡要和「安平古堡石碑」合影留念,大家到鵝鑾鼻燈塔參觀時,也喜歡在燈塔西邊草原上的「台灣八景鵝鑾鼻紀念碑」打卡按讚。說來,這塊紀念碑可是很有歷史價值,而且見證了一場史上最瘋狂的投(灌)票活動。
談到「台灣八景」,最早可見於康熙35年(1696)高拱乾編纂的《台灣府志》,內容有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東溟曉日、澄臺觀海、斐亭聽濤、雞籠積雪、西嶼落霞。
昭和2年(1927),當時的台灣第一大報《台灣日日新報》受到《大阪每日新聞》票選「日本新八景」的激勵,也在台灣發起「台灣新八景」票選活動,並獲得台灣總督府交通局的後援。
投票日期從昭和2年(1927)6月10日到7月10日止,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台灣和日本本土皆可投,但須使用官製的繪葉書(明信片)或投票用紙,一張票只能寫一個推薦的台灣代表名勝地。重點來了,主辦單位宣布,可重複投票。
台灣新八景票選採「邊開邊投」的方式進行,《台灣日日新報》每天會將各景點的得票數公布於報紙版面,一開始北港朝天宮、艋舺龍山寺等知名廟宇均在前20名榜上,但很快就被拋出榜外。7月1日所統計的得票數,「太平山」以2百萬票暫居領先地位。到了7月8日,「ガランピ燈臺」(鵝鑾鼻燈塔的片假名)便以1千萬票狠甩基隆港、太平山、八仙山等景點。因投票明信片如雪片般飛來,台灣日日新報社倉庫直接爆倉,還借用台北壽尋常小學校(今萬華西門國小)風雨操場當計票中心。
台灣新八景的得票數截至7月29日才全部統計完成,總投票數竟高達3億6千萬票,最後鵝鑾鼻燈塔以35,105,180票拔得頭籌,當時全台現住人口僅有4百多萬人,民眾瘋狂投票的情形可見一斑。
活動之初,台灣日日新報社便曾宣告「對於當選之八景,將派本報記者赴當地寫眞,詳細報導。更製作紀念寫眞帖及紀念繪葉書。向本島及內地宣傳,並於當選地點設立紀念碑。」然設立紀念碑的計畫要等到兩年之後才真正付諸實現。昭和4年(1929)3月下旬,《台灣日日新報》首度發布將在鵝鑾鼻燈塔設立紀念碑的消息,同年9月25日正式向台灣總督府提出在高雄州恆春郡恆春庄鵝鑾鼻505番地(官有地)設立台灣八景紀念碑的申請許可,同年12月1日舉行落成式。
根據《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台灣八景鵝鑾鼻紀念碑」正面的文字是由總督府職員,同時也是畫家的高井得堂(本名高井清隆)揮毫題字,背面刻上台灣日日新報社所撰寫的立碑緣由,內文如下:「臺灣古稱蓬萊,美麗之島。第以交通未啟,靈勝之地多秘而不彰。昭和二年夏,募八景,投票擇其尤者;經審查委員實地審視,以是地名實相符,乃定為八景之一焉。」
【微物史】專欄介紹
李漢鵬 農夫與文史工作者
現為馬芝遴田野工作室負責人、雲林記憶Cool說書人,一手拿鋤頭種稻米;一手拿相機記錄台灣文史,長年關注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設有「匾額微歷史」、「微物史」FB粉絲頁,書寫分享在台灣各地發現的老匾額和文物故事。
👉更多「匾額微歷史」專欄